在四十年代、不同國家發(fā)布表面粗糙度的測量標準
在三十年代的時候、人類已經對表面粗糙度的量定參數進行了分析并研究、然而美國的Abbott提到了可以用距離輪廓頂峰的深度跟支承長度率曲線來表征表面粗糙度、在一九三六年的時候Schmaltz闡述了表面粗糙度的論文、以此給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跟數值的標準提出了一個寶貴的建議、不過粗糙度評定參數跟數值的使用、才是真正被普遍人接受的標準、這個還是從四十年代不同國家所相應的國家標準發(fā)布之后開始的。
在一九四五年的時候、前蘇聯發(fā)布了《表面光潔度、表面微觀幾何形狀、分級和表示法》這一國家標準、經過三次修訂之后便成為了《表面粗糙度度數和特征》這一標準則是采用中線制、此外、其它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標準大多是在五十年代制定的、比如聯邦德國在一九五二年的二月發(fā)布了有關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跟術語等方面的標準等。
后一篇文章: 偏光顯微鏡的干涉色和圖片裝置主要有哪些要求 »前一篇文章:« 表面粗糙度標準的發(fā)展跟工業(yè)生產技術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tags:技術,生物顯微鏡,精密儀器,
本頁地址:http://www.16mnwufgg.org.cn/wz/1287.html轉載注明本站地址:http://www.16mnwufgg.org.cn/ http://www.xianweijing.org/
版權申明:Copyright2012- 2015 禁止拷貝復制本站的文字和圖片,本站所有版權由上海光學儀器廠丨生物顯微鏡分部所有- 生物顯微鏡專賣-上海光學儀器廠丨生物顯微鏡分部-本站地址http://www.16mnwufgg.org.cn/
百度統(tǒng)計: